易经证释乾卦(05)详解

道医阁  2023-09-19 22:46:31

易经证释乾卦(05)详解

《易经证释》乾卦(05)


初九:潜龙勿用。
象曰:潜龙勿用,阳在下也。
九二: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。
象曰:见龙在田,德施普也。
九三: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厉,无咎。
象曰:终曰乾乾,反复道也。
九四:或跃在渊,无咎。
象曰:或跃在渊,进无咎也。
九五:飞龙在天,利见大人。
象曰:飞龙在天,大人造也。
上九:亢龙有悔。
象曰:亢龙有悔,盈不可久也。
用九:见群龙无首,吉。
象曰:用九,天德不可为首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乾卦六爻气自下上。循环往复。周流不息。而以位时别其用、上下分其数。以过则失中。不及则去中。失与去、皆不当于位。不宜于时。故不良于用。不善其数。故爻六。而辞异占。象一、而德异应。性情各别。主宾殊道虽借阳爻。面爻之德不同。上下皆乾卦。而卦之用不一。此固气之所至数之所成。自然而然。自致而至者也。六爻之初在下。下则潜伏不出于地面。二始升于地。三四当中位。五当本位为极。过五则失中。故上为亢。亢则飞越。离于天矣。故不当位。此六爻之位有异。用有殊。德有差别。道有长短。以其皆阳爻。阳者气之清也。动而轻灵。升而邈冥。上下太空。飞腾而潜形。故名曰龙。以其生于水。而出于水。飞于天。而通于泉。此阳气之自然。为生机之最全。故比之龙。非真龙也。凡易名龙。皆指此气。而乾独象之。以虽生而末见形。虽始而末成。有而难名。虚而有精。乃象夫龙。唯在乾之末合坤也。夫乾纯阳、而有阴用。气所凝、而有物之功。其道甚神。而可以名。其德甚冥。而为天下之精。故比于龙焉。以在爻也。故不称天。以在六爻之卦也、故不称阳。以爻有阴阳。卦有上下。就其用而称之。非如三爻之乾也。故六爻皆以龙言。言龙即指阳也。即指乾之物也。不可泥此失彼。

初九阳在地下。故日潜龙。以不及位。故勿用。用见于位与时也。无位则不遇时可知矣。阳之用必时。非时失用。理之自然。故天下寂然。生机不萌。潜藏之象也。九二则阳已升。故曰见龙。见于外也。此言龙自见。非人见之。以初出于地。故曰在田。田者地也。不曰地两曰田者。以非坤而有坤用。盖二爻、坤之主位也。田有水犹浅。有土不深。初升之阳不得大用。其位使然。九三为人爻。当阳之时。居卦之中。顺天之道。因地之利为成用之时。而时贵中。进贵渐。守中不失。则德日盛。渐进不躁。则业日大。故龙可腾于空。而为霖雨。阳可发于物。而为生化。道之所适。机之所宜。唯君子必慎焉。以其最顺也。亨之象也。亨顺易骄。盛大难保。必慎以处之。乃不过于中和。故朝乾夕惕。敬慎将事。则无咎。无咎者、言不如是。言不如是。必有咎也。此辞假谀。故曰若。以属人爻。故专言人事。言人而天道自见。祸福之门。吉凶之枢。皆从人以喻天。言天道不离人事。而阳气至此为中正之时。龙德至此、为活泼之地。位时俱当。灵用无垠。德业有为。过失易见。此九三一爻。为人道之始。易教之基也。慎敬之训。大学诚意之功。中庸中和之德。莫异于是爻之辞。则可知圣人教人之心。精一危微之语。皆本此爻、演绎而表见者也。夫岂仅吉凶祸福之占哉。而易道、非人不明,天地之道非人事不着。天地以气数用。人事以德业昭。相应不差。其兆如影。此九三因阳爻阳位。而兴慎敬之戒也。夫阳极者、易为阴乘。盛极者易为衰侵。中则易偏。圆则易缺。此天道之序也。而君子鉴焉。故于此爻明着其辞。隐寓为教。其所谓修人道以率天。明人事以立命。彖所称正性命。保太和。前所释元亨之后。利贞继之。皆自此爻见其义也。岂仅一爻辞之用己哉。

九四爻、以刚居柔。亦人爻也。刚处柔者、宜用柔。阳履阴者、宜行阴。故龙飞而不宜上天。反跃在渊。天高渊深。天明弥暗。去高明两入深暗。此气之所使。位之所宜。时之所值。以其善用。故无咎。然三四二爻。皆在中而属人爻。九三则以刚居刚。失因应之宜。易履危而启骄。故宜敬慎。以免于咎。九四虽爻位刚柔相值。而时不当。过中正而近错乱。易为蔽塞。处和乐而企久远。易启贪愀。故宜卑以自牧。而免于咎。两爻皆重人事。若任之。则不免咎。此由阳气发皇。生机勃郁。失中和之道。近危逸之乡。危则不能安居。逸则不能进德。上者宜下之。过者宜复之。以中正为归。以和平为期。方无咎也。且阳者动而清高。则易孤。故好处阴。龙者、生于水者也。腾则易迷。故好就渊。以九三之盛。则戒于危。而使自反。以正于性。以九四之安。则戒于逸。而使自革。以善其身。此皆易教所自立。圣人立辞之微旨。从人爻见之也。夫九四刚柔媾而难合。以阴之犹偏也。故不可偷安自逸。而必自卑、以求于下。此所以为革也。革者革其故而新是谋。言阳者升也。今反向下。乃名革耳。去其旧习。求于劳谦。此革而不失中。下而不乖正。故曰道乃革。而上爻曰反复道。皆以道行也。道应反复。则反复之。道应革则革之。顺道以成其德。乃免于咎。然道者。圣人所知所行。必君子能之。,苟下此者末逮也。故九三曰若。九四日或。皆假定之辞。果如是则君子。否则非君子也。盖天道有不易知。人情有不克正。处危而不能慎。处逸而不能卑。遂忘反复之道。有悖乃革之义。乖时失用。其咎奚辞。此圣人必着为教。以启迪天卞。而独详于人爻也。且九三者敬慎欲成其高。以与九五应也。九四者、卑谦欲成其大。以与九二应也。是在三之乾惕。将以上为飞天之占。在四之跃渊。将以下孚见田之兆。能同功相得。则三之德、见于五。四之行、成于二。此二爻有德溥文明之象。五爻有道出庶物之观。以其气之含宏光大。而用之中正充盈。元亨利贞四字之义于此徵之也。

九五爻仍乾主位。阳爻正位。龙德飞天。故利见大人。大人者,圣人也。而有其时。居其位。道行德昭为天下主。天下服之。故曰大人。言人中之尊也。夫五爻当位。居外卦之中。乘阳气之正。孚飞龙之德。承天帝之道。本乎天者亲上。本乎地者亲下。上下得所。天地底定。此君德也。而为圣君。非君不克当其位。非圣不克当其用。唯圣君乃居之一。故象龙在天。而利大人。利者宜也。此爻与九二、皆曰利见大人。而一则见龙在田。一则飞龙在天。何也。盖位异时殊。道同德合也。九二居下卦之正。有其中也。九五处上卦之中。有其外也。虽时位不同。而德业若一。故皆宜大人也。然亦有别焉。在九二爻。阳气初升。如日之出。光明远及。德业薄施。下及于众。为积厚之圣。不必以用衒。而自有其用。至九五则阳气上腾。日之中天。光明太空。德流无垠。高明成象。其用孚时位。此二爻有上下之别。而德业有高明博厚之分也。故一则飞而亲上。一则见而近地。皆以大人称。而不同其用也。且二爻、以九四之下及。成德在下。五爻以九三之培植。,成道在上。二者彻上下。全始终。亦相须者也。故位相应。而道相同。以九二九四、爻之联并。则道通。而功异。卦之对应。则德同而用殊。此二四同功。二多誉四多惧。三五同功。三多凶、五多功。合而言之。二与五。内有其誉。外有其功。德业以成。时位皆宜。其所以然者正待三之善慎戒。四之能卑谦也。故成道者、必赖立德。成功者、必先力修。反己而诚。自行不忝。则在位为治平之业。违时有诚明之功。初无求于外也。此九二九五、皆象大人。不以天田异其德也。上九爻、居卦之至上。为位之至高。阳至此已极。数至此已终。故为亢。以大过也。龙德失中。动则有悔。悔者、向有失据之势。进退不能乃悔耳。夫上九位非当位。时则失。时高而无位。则徒劳。大而失位、则徒困。处独而无助。居颠而无应。故曰亢龙有悔。五上二爻皆天位。五为得位。上则无位。以阴阳之行异序。上下之道殊途。故不得为位。离中远也。阳自下上。阴从上下。上九以阳履阴。不得其和。由颠而下。不得其应。远乎中位。离于四二。而不能动。动则无辅。不能用。用则无成。如处君位。而无民。有贤人、而在下。气之不属。

德之孤。故爻情必取于合。爻用必生于应。上之与初。一终一始。既不连并。又非对应。是极位也。非人所宜。偏则有过。极则有变。二者皆失道、而乖中和。虽有其位。与无位等。以不用也。夫乾阳而龙德神。有生之功。主始之象。必以用见道。不用将何见乎。故潜与亢、皆不宜也。而六爻之用。,始于二。极于五。此即天地生化之精。见于生成之数者也。二五构精。妙合而凝。天下万物。于焉生成。二者阴之正也。五者阳之中也。此坤主二。乾主五。行于三四。以成人道。阳三阴四。阳三阴四。中正之位。乃人道代天地。而离坎代乾坤也。故一卦有六爻。有八卦在焉。内坤外乾。卦之主也。巽震在下。艮兑在下。坎离在中。爻之主也。而先天则以震离辰罟对。巽坎兑居上。以卦六位合八卦也。爻位见其用。卦位见其体。二者合观。乃见其变。此六爻各有象也。而六十四卦。以后天为主。故爻辞本之。皆以位合乎爻。爻合乎数。数合乎气。气至乃至。气行乃行。气止乃止。此大例也。用九者、乾之大用也。凡阳爻皆九。皆属于乾。则其用皆乾之用。不问其为何卦爻也。卦爻虽多。而在阳爻皆用九。与阴爻用六。为全易大用之例。夫卦爻重在于用。用虽不一。而大用则同于乾坤。以万物皆生于天地也。故各卦爻皆以九六名。九六即阴阳也。凡有生化。不离阴阳。凡有用。不外九六。此天下所同。而卦爻一致者也。阳爻用九。阴爻用六。不问何卦。而唯乾坤着焉。以乾坤即阴阳也。天下生化之本。变化之根。大用见焉、如乾六爻皆九。为各爻用九最多数者。既以数论。自从多始。阳数极于九。用九亦天数自然之序。河图之象可证也。以卦爻言。则有先后天之序。先天不变左为一三五七九。右为二四六八十。均自下上。不过有奇偶之合。分初二之始也。若后天则主变。以气既分。而行遂异则阳自左上。一三五七九。始初终五爻。阴数自右下。四二十八六。始上终二爻。九五为阳数之正。六二为阴数之正。一上一下。各有中极。故阳用九。而极于五。阴用六。而极于二。阳自下上。至五爻为用之所见。阴自上下。至二爻、为数之所成。此上与初。一阴一阳。孤而无位。不为用也。乾卦皆阳爻。而用九以乾为本。故仍称龙。但用九者众矣。是群龙也。不属一卦。不限何位。是无首也。群龙无首。乃纯阳当道。光明充盈。无首者不为首也。不为首者。君位己虚。民皆自治。不待上治也。以皆纯阳无阴。纯善无恶。全乎天性。行乎天德。是大顺也。此不用首而吉也。天道之大。大道之至。过乎九五。而犹属阳。此其所以无首而吉也。盖阳位极于九五。而乾之未用尽。以不在九五内。则无位也。无位何首。其用未尽。则有德也。有德必吉。此用九居六爻之上。而得无首之占也。夫天降圣入。作之君师。为民之不齐。善恶之杂也。今天下皆圣善。奚用君师。而群龙者众善人也。在天界言。则出三界。在道德言。则纯至善。在易言。则太极之初也。其气至精其德至纯。故用于物。无不仁。用于事。无不善。此太一元气。天地中气。由乾之用。而寓乎各爻卦者也。乃名阳精。凡此所见。皆同于乾元。故释象曰乾元用九。以恐后人不知用九之义。特明揭乾元二字。盖用九即乾之元气之用也。而其象为圣治之世以天之大不为首。处天之尊不以位。故曰圣治。斯大顺之时也。然惜乎不成为卦也。以此寓至善之境。而见乾元体耳。故以附于乾。实则乾之先也。夫乾亦自此出。故九见焉。虽然九因乾用。乾因九用。舍乾将何见乎。此神以形灵。道以器行也。能明此理。则知此辞义矣。

孚圣《宗主附注》

易理难言,而不言,更使人无处探讨。故言之不尽者,必求之言外。夫子所讲乾卦象辞,亦当作如是观。不然、则一卦千万言。犹不详也。其探溯在学者自用工夫。盖一卦常变不同,先后天各异,有象易得,无迹难明:而用则贯有无,通神形者。苟忘其一,则失其意。此易道以神为主,神用无方。不明神道,则象辞无可用矣。神行于象中,见于辞外。无往非神,无在不见神之用。因神者,主天地气数者也。若不明其主,则如视影为日,视响为雷,其误甚矣!然日不离影,雷不离响。只在循其用,以求其体耳!故神不离象辞,而象辞非神之体。善为易者,必先知此义焉。

夫子以易重变易,而所指首在世间事,即古今宇宙之变迁也。其余皆细事。故明易即明一天地纪;自始至终,无不包举;而乾又其纲领也。明乾即得大概;无论过去、未来、现在,皆可推而知。

又曰:易重变化。、一卦六爻,皆变化之数所寓,非仅求其现象也。故一爻与他爻相连相应,或反或复,非仅一爻事也。因气之周流不息,果在一卦,则气皆通贯,即不属一卦。因先后天之位,八宫之序,八卦之次;相生相对者,亦同此气也,则其爻变化亦见焉。以爻只六,而事变无穷,不能限于一卦一爻,必就其气而推之;合观之,斯知其变化之象。若不如此,不能通易之用,即不能得卦之情,而爻辞之义,亦不可解。如乾九二,系阳初出地,龙方在田,何以有大人之占,溥施之象,而成天下文明之观哉?则由其合全卦言:且重在九四之反复,九五之对应也。故有四爻之卑下,而后成溥施。有五爻之正位,而后为大人。且因九三之旁通,合而为文明,其象始见。初非一爻所指,然因其位而后见。故数爻之德,成一爻之用:正如有春之温,始成夏之暑,有冬之寒,始见夏之暑。皆气自至,非一时之所成也。故爻象必通全卦,及其连对各卦,而合观之。如二爻坤坎主位,则不限乾卦矣。凡各爻皆如是,必皆贯求之,始知其辞义。及其神用,此特略述其例耳!

又曰:九九本重阳之数。初三为木德之生,而乾卦成于九,始于三。故爻为重三,三即九也。由始言之则三,由终言之则九,以一数不用。故自三始,言后天之气,自木道始,故五时始春。五方首东,生气之长,化育之先,实在于三。三为一切生数之元,而九则三之自乘。故乾卦体为三,卦用为九。此义人多末知,实不明数有体用也。夫乾坤为全易之门,为各爻之本。而乾取,坤取,以为众卦爻之基,如气之元气也。然乾成为坤成为。明乾之为三,坤为三之倍。故位以三成六,而用分六分九,三三为九,乾之全也。二三为六,乾之半也。全则为天,半则为地。示天地之象,为阴阳之符。故阳成于九,阴终于六。九六为乾坤大用,亦天地大数。万物自天地出,皆为九六之分合化改,以进退乘除于九六之中,离九六则无物矣。故天地以内皆尽于九,而其用皆穷于六。河洛之数,甲子之数,莫不本此推衍。此圣人以易明数之义。而特标用九、用六于乾坤二卦也。

又曰:易之用意,本为逆知未来。以人在天地间,不得违天以行。天数不明,则所行不知所底?故以象拟天数,而逆推其所至。然天道有常,自古至今:由往迄来,莫不有度。因古以推今,因往以测来,皆不失亳发。

故以卦象天地始终,一一在数;卦外不遗象,内不尽功,皆能逆睹者也。故曰:数往者顺,知来者逆;易逆数也。言易以逆数知来,正如顺数以知往,其道一也。故全卦六十四,概宇宙一切,今古往来,天地人物;无不在内,而以乾为之统;如网之纲,衣之领,以其为天下始,亦天下大本也。本言其守,始言其行;守者,静而不易。行者,动而不息。故乾卦一地之数,性命之度,无巨细,无远近,莫不了然掌中矣!故夫子讲乾卦特详,以其含义甚广。人久不解,不得不明示之耳!即就经本言之,乾卦之辞己详于他卦,正为此也。所讲虽或见前后,因为明了计,不嫌重复,唯讲者深切玩味之。

《宏教附注》

用九用六为全易最精之义。自来未能明解。以其囿于卦爻内也。此二者。阴阳元精。既太极两气之初见也。因物而存。物因之生成。所谓元气也。元气原一。至后天成二。乃有乾元坤元之名。既此九六之用。元气之体不可见。唯见其用。用之数名九六。非元气名九六也。故先天之气。恒存后天之中。而后天之物。恒有先天精。此一元化二元。而为生化质者也。


道家经典

声明: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,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,或有版权异议的,请联系管理员,我们会立即处理,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通知我们(管理员邮箱:15053971836@139.com)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,谢谢!

推荐文章
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,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(04)在线学习
2023-09-19
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,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(04)在线学习
性命圭旨42.坐禅图修炼详解
2023-09-20
性命圭旨42.坐禅图修炼详解
怎样才能“气沉丹田,声贯于顶”
2023-09-16
怎样才能“气沉丹田,声贯于顶”
许真君宝诰(注解)
2023-09-18
许真君宝诰(注解)
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,憧憧往来,朋从尔思(11)在线学习
2023-09-19
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,憧憧往来,朋从尔思(11)在线学习
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,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(17)在线学习
2023-09-19
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,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(17)在线学习
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
2023-09-20
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
太平经的“天医”“神药”“天父地母”说
2023-09-18
太平经的“天医”“神药”“天父地母”说
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
2023-09-19
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
易经证释离卦详解
2023-09-19
易经证释离卦详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