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经证释困卦详解

道医阁  2023-09-19 23:47:56

易经证释困卦详解

《易经证释》困卦
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困卦。困以坎合兑。兑在坎上。泽之用。亦本乎水。坎水而在泽下。泽而漏水。是失泽之义。泽失水。则为泽之穷。故名困。困。穷也。然坎在其下。有水不自登于泽。以其性润下。不若巽风之能升也。卦虽有水。而终为无水。此象称为泽无水也。卦三阴三阳。一阳在内。两阳在外。而皆为阴所包。亦有被困之象。易以阳为重。明君子之道也。阳困即君子之穷。为其被群小所窘而不克展其用。故曰困。坎陷也。已为阳陷之义。兑悦也。而一阴居两阳之上。阳上下皆为阴所厄。

是困之称。为阳也。由升之变。两阳志升。上为纯阴。虽顺成其升。终以至极。变为冥升。而成阳消之象。至困则阳竟困于阴。而随坎以陷。此升后继以困也。升二阳四阴。困则阴阳平均。似有胜于升。故辞称固亨。则虽外困而中亨也。中亨者上下正位皆刚。九二九五相应。秉干之道。剖坤之象。而得中正之位。是以亨也。而中互风火家人。则孚于内外正位。为家道之正。家正可以推之国天下。观家人卦彖辞。即明其用矣。中爻六三九四。悖既济之义。而类于未济之情。是内外位正而志乖。道同而情戾。以巽与离有同居而异其趋向之渐。如睽革也。三阴配于三极。初与二。三与四。五与上。互成一刚一柔。而孚于道。不以位言。则可和协。若拘于位。则顺与戾半。而中爻尤失协济之用。此所以为困也。困而不已。将相怨尤。是则如家道之乖。而有反目之象。故爻有不见妻之辞。亦本家人卦之占。而有通于大小畜之义耳。盖夫妻之和。为家道之正。若羼于利害之念。涉于得失之心。则恒易乖违。以中藏离。离丽也。不能丽则离。此反目之机。分途之肇。必由物为之崇。物过乎中。则失其和。故圣人必先格物。而后能收修齐之功。困以木在中。木生之方。孚于春。物之始育。此天下之困。必因物之不足。用之不充。生之不全。则中相诟谇。遂如夫妻反目。此常人之困。不得自解。惟君子则能解焉。解困必因夫时。必伸其阳。发其生机。畅其生趣。必在春时。春雷一震。雨泽乃沛。万物孳息。蛰藏皆出。此雷水解。必以震易兑。而解困顿也。一阳振奋而直上。群阴无以阻之。水中生阳突升。万物亦随之自育。此解困之义。即以兑变震也。阳虽似减而得时。阴虽若橧而失势。二五相应。柔以成刚。此其时惟岁之春。故困者天数。解亦天数。而君子则尽人以俟天。顺时以进道。此困之亨。惟君子能之。困字之形。亦如其义。而木被囚。乃为生之被困。凡不自由而有所拘束者。字多从口。如囹圄之属。圈围之类。明有力为之阻。如物在圈中也。然困必因外物。而必以险陷。或阙短所关。则卦之坎与兑所取象也。坎如坑阱。兑为缺口。皆示其不圆成。有倾侧之意。卦之用亦如之。阴以悦刚为柔掩。则中多忧虑。而行多艰阻。此困之亨。必以贞而后见。贞则善守。有守则善用困之义。故全卦必师慎惧之训。存警惕之心。方不为困所困。故惟君子能亨。刚中之德。不失其贞。是以能亨。不求于外。无忤于物。是以能贞。此用困要道所必知者也。

《宗主附注》

困以兑合坎。内险而外悦。有如小人口蜜腹剑。心与行违。言与思戾。谓己为智。而利人之愚。处物以欺。而希人之蔽。是谓之困。犹锢闭而图囿之也。然困人者。终自困。被困者。终将反其困。是智者亦愚。明者亦蔽。故卦名困。谓无不困也。困又穷也。进而被阻。行而不前。如羝羊之触藩。童牛之在梏。不得出入。无可升扬。则惟困以终。而莫能解。在卦泽水困。与雷水解。同一坎也。而震兑异用。同一险陷也。而悦泽与震奋异行。兑泽不得戾于水。故为所困。震雷足以出于水。故成其解。雷自云气之发。其源亦水所蒸腾。其势勃焉。其动愕然。故超出江湖。而震于空际。此解之必以震也。泽以储水为用。无水无所成名。其情依依。其性

濡滞。故困之义。必取兑也。兑为少女。柔不抗刚。弱不拒强。顺乎坎陷。而进彷徨。此困以兑在外。乃与坎相系。如物之被拘人。之被系。情若依恋。行则障蔽。内陷已深。外展莫遂。困穷之象。乃为升之蔽。升极则降。高极易坠。以坤之柔。乃易为兑。以巽风之善变。乃改为坎险之多害。坎后天以生化之功。履坤贞之位。视巽若敌。视兑则近易。以原中男而挈弱妹。中互风火家人。亦有二女同居之概。益以为损。否以易泰。阴阳虽均。刚柔交代。乃成困厄之情。与井而相对待也。

困。亨贞。大人吉。无咎。有言不信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困卦彖辞也。困上兑下坎。成困穷之象。坎水在下而不升。兑泽在上而自决。是水不复储于泽中。互失其用。而坎以险陷于内。兑以说泽于外。外柔中刚。刚为柔揜。乃成困。如被围困也。然困者时也。而困之道。以变则通。是困之不可以免。困而有时。解困亦有时。如天之冬。困时也。春则解矣。地之冻。困时也。温则解矣。当解则解。天下同解。当困则困。万物同困。故困以亨。言通于一切也。困本非亨。当时之困则亨。如冬令闭藏。不藏者为逆。藏者为顺。此困之亨。言如其时而困也。又困有内外之异。外困而内亨者。亦亨也。如冬寒阳德潜藏。生机内息。反育其本。培其根。以为春之荣。夏之盛。是困于今。而亨于后。根本既固。枝叶必繁。是困而反亨。亨于无形。困于有形。君子不谓之困。故以亨称。孤臣孽子。处心积虑。以蓄其势。败国辱身。卧薪尝胆。以励其心。而后发为英华。郁为武勇。以快其志。而致其功。是虽困而实成其亨。故困者因。而亨为果。因者末。而亨为基。何患乎困哉。愈困且愈亨。不困则无亨。困之甚者亨亦大。如人历患难。阅艰苦。动心忍性。激越前进。磨兑发铏。奋勉自强。则困之至。亨亦至焉。此困而占亨。谓困之道有亨也。而必本于贞。不贞不能亨。为不贞不能处困也。困穷也。阨也。人之恒情。快志则强。撄心则弱。有势则自喜。失势则自悲。皆不能处困。以忘贞也。贞者四德之末。丁时之冬。冬令闭藏。则天自贞。贞以为守。不馁其气。不泄其精。不伐其神。不折其性。故中心常亨。外物不能侵。真元永存。妄相不能害。此贞之德。足以固本而立根。顺时而善道。是圣人用藏之义。处穷之行。所谓独善其身。遵养时晦。居易俟命。不失其中者也。故能保合太和。协于干健。因失安贞。致其坤顺。干亨坤贞。天地合德。则何忧于困哉。此困之亨贞相互成用也。大人吉。亦以能合健顺而孚亨贞。君子之谓也。君子有德且有位。称大人。传所谓与天地合其德。日月合其明者也。能如此则虽困而不失其吉矣。无咎亦由是占。既占吉。自无咎。困时安能无咎。虽能亨贞。而称大人。始免耳。有言不信者。兑主口舌说言。今兑在外。是有言也。内怀险诈。则不信矣。但有其口。而无其中。安能信乎。坎下而不平。心险而口悦。是口有蜜。腹有剑。言困未尝以信。则不信亦困时。人之恒情。处困穷。而有求于人。在困阨。而有愬于众。不易得人之信也。故诗曰。不忮不求。何用不

臧。楚骚曰期不信兮。吉予以不闲。皆困穷之世态。而为处困之君子所宜知。言者心之声。坎下陷。心不能衡。徒腾口说。曷克以昭信哉。此困彖辞揭出困穷之道。心自口始。言而不谨。无益于行。尚口之人。不利于事。兑之所以为不足也。

彖曰。困刚揜也。险以说。困而不失其所亨。其唯君子乎。贞大人吉。以刚中也。有言不信。尚口乃穷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彖辞之义也。困以坎在内。而一阳陷两阴中。兑在上。亦两阳在一阴下。阳为阴所蔽。故曰刚揜。言柔揜刚。且坎刚兑柔。柔外刚内。亦成被揜之象。又揜者障也。遮盖也。泽之用。在土防水溢。而水在其下。是水被土揜也。五行原相制。今兑在外。水不复留。仅存泽之外貌。故彖曰泽无水。坎险而兑悦。内险外说。情志不谐。内外难协。是谓之困。以其穷也。凡物皆以用为利。失其用岂非穷乎。然困穷而彖称亨。则以通于一切。得时义也。以困而亨。是困于物。不困于道。穷于用。不穷于体。故曰困而不失其所亨。其唯君子乎。言君子始能以困亨也。君子本于道。不移于物。握其本。不囿于用。故困不失所亨。所字指则亨有限也。言非大亨以正也。困之亨不可久也。贞大人吉。此贞字省一。应属亨下。而今属大人言。则以占吉必由贞也。贞大人吉。以在位之君子。能贞乃吉。然推之众人。亦无不吉。此所以为亨也。盖时之困。惟贞能保其亨。贞而亨。固在位者吉。不在位者亦以贞免咎。此下有无咎也。所以无咎而吉者。则本卦九二九五。刚中之德。刚中则寡欲。而不失其守。不以困而自危。不以亨而自恣。故能守其位。而吉而无咎。此君子之行。亦即本干行健之义。自强不息也。九二九五。干之本德。内外之道。升沉之宜。故无不吉。而免于咎。此由人道言曰贞。由天道言曰刚中。贞出于刚中。不刚则失其守。不中则失其正。守正不二。斯处困之道。得亨之由。理数所不易者也。处亨而无骄淫之心。处困而无恚恨之意。是素其位不愿乎其外之君子。则刚中之道。贞固之行所昭也。故必称大人。以其德也。此大人亦可谓之大丈夫。所谓富贵不淫。贫贱不移。威武不屈者也。亦所谓中立不倚。独行不惧者也。故非刚中以贞固者。不能及焉。有言不信者。本兑之用。而无坎之协。腾口说而忘诚正。是言不信。惟尚于口辩。而其用已穷。为兑在外。困穷之时。口舌何裨于事。辩论何益于行。明困时无可说也。说既不见信。说者亦不以信期。是逐末而失本也。言为心声。言出而心不至。将何以为信。如要盟。如迫警。虽若可凭。实不能信。困穷之际。惟有自贞。兑在外而易穷。是以有言犹不言也。以卦象判卦之用。由卦用定人之行。此彖辞本旨。既在困中。自非平时可比。故辞述其用。以使后人知所取法焉。

象曰。泽无水困。君子以致命遂志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释困卦象辞。明人道也。坎在兑下。兑在坎外。水与泽相睽。乃成泽中无水之象。前已言及。升卦巽在坤下。而称地中生木。此何以不曰泽中有水。则以木性上升。虽生于地中。仍长出地面。故称为升。水性润下。在泽之下。势必流渗以涸。以内外言。外有泽而水在内。明非泽中之水。则将泛滥以尽。故曰无水。若易其上下。则为水泽节。而水在泽中矣。不过泽决口。水易流。宜自节约耳。泽而无水。乃成困穷之象。言其用穷也。泽以水用。无水是不克充其用。故比于困穷之时。物不得展其技。人不得展其才。非困而何。水之在泽。如物之储以备用。如财之贮以供时需。今无储贮。岂非穷乎。穷则困矣。人生必赖物以为生。必利用财物以为用。必储蓄以备不时之需。必节留有余。以防将来之不足。此经济之道。民生之原。苟无存留。其困立至。此困卦以泽无存水而得名也。困者有时所为。有人之过。如年荒世变时也。奢费怠勤人也。皆不免于困。而君子先自责焉。天命靡常。人事有定。故居易俟命。素位而不愿乎外。尽己所能。以谋其有余。约己之欲。以给其不足。故恒免于困。以其穷于时。不穷于人也。人事之于困穷。亦有道焉。则忧道不忧贫。谋行不谋物。物之不足。吾心自足。用之有穷。吾志不穷。则时之困。无伤于人。而人之困。不见于时。为心所安。志所在。不在彼在此。则困亦不害矣。故处困必以君子为法。君子守己而安其分。本道而昭其德。见危授命。而不苟免。见得思义。而不强求。命自天。而我不忮不畏。物自物。而我不贪不轻。是以能守贞而无恤于得失。明分而无计于安危。此所谓致命遂志者也。致命。则一身之外。更何存于心。遂志。则本分之外。更何动于我。故忧乐如一。利害无二。行不务于外。则中常宁。言不苟于人。则性常定。命既致于道。则道以外。无干于己。志既遂其初。则志所存。不诱于物。故困不足困。而穷且通。则象辞称亨。释又所谓困而不失所亨者也。惟以不自困处困。则困亦亨。惟以亨仍不失其贞。则困亦贞。此致命之要。遂志之本也。命受于天。困亦天也。则困无伤于情。此性命之正。足以解其困也。志发于己。穷亦己所觉。不以穷而动其志。则穷何害于我。此中和之德。能常定其志也。则皆由卦刚中之德致之。干之本也。行健之义。自强不息之诚。乃能逮之。否则未有不为困而困。为穷而穷。而穷者既不能致命。命亦无所托。既不克遂志。志亦无可持。则惟随外物以存亡。徇情欲以得丧而已。安能困而亨哉。故致命遂志。善用困者。即所谓贞也。贞不失守。则外物不能移。贞不戾行。则情欲不能诱。故君子处困必志于贞。明其本德也。且致字遂字有甚深意义。不致则无以自立其命。不遂则无以自定其志。是致之有道。遂之有方。致则命自我立。不为天所夺。遂则志自我定。不为物所污。是能反困为亨。因穷以达者也。则君子之道。岂为时所弄。人所害哉。故处困之时。必求其亨。而必志于贞。贞则亨。亨则不困。而人道则以致命遂志为先焉。

《宗主附注》

困卦象辞称君子以致命遂志。此义甚微。以文王作易辞时。正当被囚羑里之日。商王纣暴虐无道。臣民人人自危。文王又为谗臣构陷。身幽囹圄。前途吉凶莫卜。

故以易见志。如明夷卦。内引箕子为偶。亦以地火明夷。明入地中。天下同暗。前途茫茫。无所适从。特揭蒙难之义。示顺受其正之道。以处明夷之世。困卦亦然。被困则身不得自由。道穷则行不得自主。故以致命遂志之义。明刚中守贞之道。以处困阨之时。其旨一也。困之象以刚为柔揜。明为暗障。亦如明夷。泽成无水之象。时当易陷之秋。果不有道以自持。将不知困于胡底。故彖首揭亨贞二字。示困之必以贞而亨。方免于咎。更以致命遂志一语。示处困必以刚中自持。守己不失。方脱于害。故致命者。言本受于天者。仍听之天。而无所惜。危难如是。安详亦如是。不为祸而自馁。不为险而苟避。此致命即置生死度外。不以外来害灾移其中也。遂志者志发于心。心不二志。初时如是。其终亦如是。不以物欲而动其心。不以利害而易其操守。此遂志即始终不渝。不为时势易其节也。故明夷为顺以避难之道。困为正以御害之道。不为权变。一为常经。皆不外夫道之所合。时之所宜。所谓无可无不可也。趋吉避凶。人之常情。持正执一。道之大法。二者不可少一。盖不知权变为不智。不知正经为不义。智圆而义方。处明夷之时。本坤顺之德。希离光之明。故顺以就之。处困之时。本悦泽之情。知险陷之害。则贞以待之。顺者有宜。贞者有道。非强为也。皆依卦象以行。故困之道。不为困困。方能解困。困者外也。而我以刚中解之。困者时也。而我以贞操应之。是致命者足以保命。遂志者不害其志。此祸中求福。危中求安者也。故能困中求亨。亨而不困。则贞以成之。困而不亨。则刚中以御之。是以困不失所亨。此君子独立不惧。遯世无闷者也。何哉。九二九五。刚中不改。足以抗包围之群阴。而不为坎险所陷也。

初六。臀困于株木。入于幽谷。三岁不觌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困初六爻辞也。初六坎之初。坤之初六。为卦之下。柔而在下。如地中幽邃之处。而在人身。则以臀喻之。臀在身后。以前后犹内外上下。卦在下者。亦称内或后。在上者。亦称外或前。以六爻自初始。渐进而向前。故下为后。如人之臀。又臀位于幽独之所。字从殿。殿后之义。亦在后也。然臀亦称尾。尾犹颠也。初六称臀。则属于后。且为污浊暗昧之地。如人便溺所出。以爻为坎之下。水下泄之道也。而爻辞应为臀困。非全体之困。不过臀之困。即身之困。未有困其臀。而身得自由者。此乃明所困在身后耳。株木者。言非所困而困焉。臀困株木。如豕困栅中。株木所以拘系之也。株木者。非林木。而地低洼。若喻以囚拘。如畜类被幽禁。则甚合。以初六柔也。地下而性幽暗。非山林广大之以。故因其困而入于幽谷。言无可逃也。仍本坎陷之义。有如坠入陷阱之象也。株根也。干也。以其不扶疏地上。且深陷入幽谷中。幽暗也。深也。与明反。而义同冥。升上六称冥升。困初六称入幽谷。是由冥升而来入也。幽谷既非明朗。又非浅易。则入者茫茫然不知其他。故曰三岁不觌。言不得见也。三岁者久也。不限于三。凡自二以上者皆三。如俗所谓第三者。在第二外也。初六以坤履霜坚氷之象。为阴始凝之时。阳德不加。暗然而陷。故爻辞如此。明其困于下也。困以刚中而亨。初六未得九二之照临。故有幽谷不觌之占。然卦自北方始。而称臀。可见其面方向外。则其后背之陷。尚不足为全体之害。故不及吉凶。言徒困于幽暗。不易见天日而已。何以不易。则为株木之困。如畜之初拘也。

象曰。入于幽谷。幽不明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言初六虽在下。而志于上。虽阴降。而情乐近阳以升。故虽困。惟其臀。虽入谷。惟幽暗而已。爻辞初与上。多不关大用。以无位也。柔而在下。非无可作为。故惟困于幽深。而苦于不明。三岁不见。如人盲目不见光明。初六辞旨。为示困之始。在不得光明。所谓刚揜也。刚为柔揜。况爻又为柔乎。如居暗室不得灯。则永夜无所见。而又困于所系。欲去亦不易。是以成幽困之象。欲得脱去。必因九二之刚。故曰入。明其无所觌而陷入焉。此困之由外物来。而内无所恃。故不明也。

九二。困于酒食。朱绂方来。利用亨祀。征凶。无咎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困卦九二爻辞也。九二内卦中位。坎之主爻。干之九二也。刚中在内。原为见龙在田德。施普及之时而。在坎则一阳陷两阴中。成坎险内陷之象。今合上兑卦成困之九二。更有刚被柔揜*之情。故不离于困。惟以刚得中。而上应九五。内外同刚。以与柔搘拄。故困而有爵秩之降。言困仍能进也。酒食者。自九二至九四互离。水火相交。烹调之用。而坎亦有尊酒二簋之语。明其有关于食事。酒食虽备。而困于时。遂不得醉饱。徒有酒食之名。而无甘旨之实。此所谓困也。若在平民。则蔬食饮水。若在上位。则醴酒薄肴。不过供具而已。且在困穷之日。并非颐养之时。得食已难。当兹坎陷之时。又非鼎食之际。则果腹亦不易。此困于酒食。不独指不甘旨。及不丰备也。在九二为酒食而困。即有亦不能安享。即多亦不容甘饫。则困之时义使然。凡食以颐为养生之正。以噬嗑为得食之基。今困九二徒以互离。有与噬嗑近。故以酒食占。而不免为所困也。朱绂者。朱绶乃爵赏之物。方来者。言其有位可得之。九二得九五颁赐也。故曰方来。以二五正应。方能得焉。然非困之得。乃困之遇。困而得位。斯遇此赏。而酒食且困。朱绶又奚荣。食饮且不充。官秩却何贵。不过九五方以此羁糜下位。好爵令名。补其食禄之匮。希赐厚赏。偿其苦阨之情。假以名。使其不离。加以秩。范其不安。此九二因中位而得占加官进爵也。利用亨祀。则如萃之用禴。仍祀事祈报之旨。祈祜而报恩。为在位者所必重。九二以时。王之宠命。当思神祖之恩施。此利用亨祀。乃在位者之志。九二九五皆然。且当困穷时。前途尚不卜。故有祷于祖。祈于神。以乞佑而保安。则犹人之恒情。人穷则呼天。急则呼毋。为无可奈何。

惟以命听诸上帝及所生而已。此困九二九五。皆以祀为利之义。不独不忘本始也。然酒食既困。则亨祀亦难备礼。此姤之不克丰备时也。而所关祸福。则不得以物不足。而失其礼。以仪不具。而忘其诚。此亨祀之利。与九二之受禄相应。皆言以礼示其情。以尊敬之心。致其契悦之意。此则本上兑卦之用也。征凶者。不易进取。九二刚得中。而被揜。守则有余。进则不足。故占征凶。亦与方来二字对。来者彼来。征者我往。如升之不来。与萃为反。困以贞自守。不宜轻进。进必有凶。而以本爻得中正之位。有刚健之德。故占无咎。以中而刚。不为物困也。

象曰。困于酒食。中有庆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以九二虽困于酒食。而得中位。刚中之德。而有朱绂之庆。酒食之困。其小焉者。爵秩之加。斯吉庆之大者。而以刚德自强。守贞不易。不忘本始。亨祀以诚。则受神之福。且受上之赏。是中位之庆。酒食之困。何足为患。利用亨祀。乃吉庆之本。不悖于孝享之德。不戾于神祖之命。则虽困亦亨。况有朱绂之来。无咎之占。是因仅属酒食细事。何足为忧。亨字与享通。亨以成礼。祀以成祜。人神之契。福禄无疆。则困于一时。将亨于其后。故困而亨。仍以敦本返始为重。刚中之德。干之道也。祭祀之礼。本乎天道。故能敬天不违。孝先不二者。虽困又何害焉。此亦君子致命遂志所重。亨祀以致其诚。祭祀以培其本。则命听于天。志达于神。神祖所佑。百禄是总。则困已不困。贞而能亨者矣。刚中以成贞。孝享以致亨。则贞且亨。斯君子处困之要。毋以九二困于酒食。而有疑于征凶也。释文特以中有庆。明告九二之困不足虑。贵在充其刚中之德。致其亨祀之礼。而达于君子贞亨之行耳。

六三。困于石。据于蒺藜。入于其宫。不见其妻。凶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困六三爻辞也。六三下卦之终。中爻之始。与九四接。成未济之象。刚柔互失其位。则行止皆戾于道。故爻辞占凶。困于石者。以柔乘刚。而坎之终爻。上介于兑之下。兑下为刚。柔与刚不能匹。以中互离之中爻。首末两阳。反坎为离。变柔为刚。故有困于石。据于蒺藜之象。石刚。而蒺藜介于刚柔之间。困于石则不得出。据于棘荆之内。更不易进退。是六三之时。如大壮羝羊触藩。不能退不能进之情。然非大壮也。柔之揜刚。已无由进。又前后为刚所断。柔亦无由退。是困之所遇。皆失其宜之所为。又较初之困于株木有异。初见阻于九二。故曰株木。三则前有九四。后有九二。故曰石曰蒺藜。明其不可据而据焉。其困穷可知。如人失路。而走入荆棘之中。榛莽之内。又为石所遮断。是行不可。止不能也。入其宫不见其妻者。两阳之间。如中宫而自入之。亦如初之入幽谷。不过初在下为谷。三在中为宫耳。其境虽殊。其困一也。而以全卦中互风火家人。反为睽。

家人变睽。故曰不见其妻。以刚过多。柔被压。不得与齐妻齐也。阳与阴匹配相得者为夫妻。六三前后两阳。不得谐合。故不见其妻。如小畜之夫妻反目。亦以刚遇柔难与匹也。宫中为内。如家中以妻为主。今家道乘而成睽。六三又不与九二协。故入宫而妻不见。困之所为。是有家而难齐也。自二至五。皆中互之象。九二以酒食之困。即妇道之乖。妇主中馈。惟酒食是议。困穷之日。巧妇无坎。则易起勃溪。而夫妇不和。家道失正。故循至六三。遂不见其妻。明处困之不易。固穷之难。妇女之见。共富贵则安。共贫贱则诟谇。亦人恒情。不得以君子安贫乐道责之妇女。故困卦特以家道之困。示夫妻乘离之由。虽不必有之。实情势所难免者。

象曰。据于蒺藜。乘刚也。入于其宫。不见其妻。不祥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以六三柔加于刚。而介在九二九四两阳之中。故有据于蒺藜之象。刚柔不相协。则动静两难。行止均不易。不见其妻。乃不得配偶。互相乘违。是家人之反。即家道之乖。为人道不祥之兆。祥以和召致。语曰和气致祥。乖气致戾。今夫妻失和。即无以召致祥福。而成乖戾之害。由爻辞困于石据于蒺藜言。是行之戾。由入于其宫不见其妻言。是止之戾。行止皆不可。此六三之困。为全卦最甚也。故占凶。较之初二虽困。而仍占无咎。可以见六三之不利矣。盖困卦六爻皆困。而三阳之困。犹善于三阴。以阳困而得中也。阴困则无守。惟有顺乎阳而得谐协者。可免咎。六三则以原居多凶之地。又介于两阳之间。乃离之中。离以丽为祥。离为戾。今一柔不能与二刚丽。遂成乖离。此所以不祥。而独占凶也。若九四则虽同不当位。而有与下相终之情。此阳德之胜也。困之中爻。孚于未济之象。而反家人为睽之情。以致行止俱非。动定难措。盖家人巽在离上。而睽则离在兑上。由全卦言。本互家人。由下而上言。则反为睽。且上卦原为兑。是以得睽之用多。六爻初上无位。则人道最困穷者。为三四两爻。而四幸以阳志在下与初应。故得免。惟三以阴与上应。皆为阴柔。且反坎为离之中。柔不得刚之协。故为全卦最困之位。爻称困于石。据于疾藜。可见所交接者。皆为阻害。入其宫。不见其妻。可见所归处者。亦皆相携贰。是六三远近皆无相与。而成孤孑自困之象。然六三之困。时也。位也。君子不以时位困其心。虽不得与。亦无所失。以能守其贞耳。守其贞。则无待于外。无需乎助。则己不为困。何畏于石。何忧于疾藜。不以得失移情。苦乐易志。则何患乎家道之睽。夫妻之不齐。此君子处六三。不因其不祥。而存过虑之心。不以其凶。而求趋避之道。故戒慎在平日。而有终身之忧。豁达于事临。而无一朝之患也。

《宗主附注》

因六三爻之义。夫子已详示。传曰非所据而据。故不免于困。以蒺藜多刺。不可据之物。而竟据之。此如幽谷不可入之地。而竟入焉。皆为困穷不择行之象。此恒人之情。若君子则不以境而自困。不以时而同穷。幽谷不入。则无不明之忧。蒺藜不据。则无被害之虑。心中无偏颇之见。则物无利害之观。行止无濡滞之时。则道无险夷之异。故在坦途。不失戒慎。则临危地。亦无恐惶。在宽场。不忘检点。则当陷穽。亦自安豫。盖不以境易其情。不以行移其志。何哉。一于素位。持于中和。人视若险巘。君子则如平地。人畏若危岸。君子仍如安居。故履险若夷。行危若安。不以外物动其中。则外物亦无害于我。而要在时存临深履薄之念。勿忘戒慎恐惧之情。则虽困而仍亨。穷而仍达。故入幽谷亦明。据蒺藜亦安。此道者所谓入火不焚。入水不溺也。中气自充。则任何凶恶不能干之。性天自固。则任何危险不能害之。身无所重轻。则物何足为患。生死无所系恋。则安危福祸均齐之以一。此即致命遂志之道。为困而不困。穷而不穷者所为也。六三之困。固甚于各爻。君子亦视若无异。则何不可据。何不可入。而何困何凶哉。此易之吉凶。为常人言也。不能自立命。则听命造化。不能自遂志。则信志时运。斯寻常人忧乐之情。随物而生。安危之念。困境而定者。故役于物欲。囿于变幻。无可自主。斯无可幸免。德之不足以邀福。道之不足以避祸。则困益困。穷益穷。心不离于物之迁移。行不逃于时之变易。则惟忧苦沉沦而已。更何亨以解困哉。故失贞则失亨。能守则能行。六三不祥由于偏求祥耳。果无祥殃之判。自无希求之情。则不祥亦无异于祥。而困又何别于亨哉。此中义理至精微。习易者须深悟之。文王作易。固以此自解其困。特作辞示人困之所由。与困而亨之所在。文王悲悯之心。于其辞中即足见之。

九四。来徐徐。困于金车。吝。有终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困九四爻辞也。九四外卦之始。为兑之四爻。而与六三同属人爻。以阳刚之德。居柔位。而上有九五。两刚之接。与下九二同功异位。为多惧之地。本干九四跃渊之道。乐与下近。故曰来。自下上曰往。自上下曰来。言九四由外来也。以刚乘柔。而易升为降。故曰徐徐。言其行缓其情安舒。本下就之道。有自卑之德也。九四之应为初六。一刚一柔。阳来就阴。外来亲内。而中互家人。有如咸男下女之象。九四居巽之中爻。互离之外爻。内邻六三。遂牵引以俯就于下。柔之德本安闲。行亦迂缓。故徐徐其来。而不忽遽也。然九四虽介于九二九五之间。有如损益交错。而与益近似。两阳下临于阴。故阳刚不得伸其志。仍成被揜之情。故亦称困。谓失所出路。虽转而向下。又失其所本。故曰困于金车。车指在行道之中。金车贵人所乘。非困穷时所有。困而因金车。亦如初之困因株木也。金车者。以爻九四干也。而下临坎。虽贵重而不利于行。以险陷在下也。九四之刚。本以陵越之情。飞腾之志。为其所愿。而今徐徐其来。缓辔强步。有金车而等于无用。反不若徒行之快其志。故曰吝。言吝于行而惜其物也。凡不畅所欲。不满所求皆吝也。吝惜之而不充其用也。此困之所使。如驾华美之车。以行污秽之地。虽不自吝。亦可惜也。况行迂回。而进趑趄。前既不能。退亦不可。则吝而不免于困。

惟以刚乐近柔。上乐亲下。有自谦之德。为克己*之行。乃孚于坤安贞之道。而有永贞之终。终者坤之本德。干知大始。坤以大终。九四发于干。而志协下之坤。故能有终。此凡刚就柔者。多及之。如地山谦。以谦退之德。成君子之终。所谓谦尊而光。卑而不可踰者也。九四之行。恰孚谦道。卑以自牧。故克有终。此爻辞因其善于处困。合乎贞亨之德。故决其有终。明君子之困。可终达于亨也。

象曰。来徐徐。志在下也。虽不当位。有与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以九四阳刚。而徐徐其来。违其本行。则因志在下就于阴。故不升而来。不遑遽而徐行也。下字指下卦。亦指行向下。即自卑之意。位高而自下。如干之或跃在渊耳。九四原非中位。且刚柔互失。如未济之象。故曰不当位。但不当位者。以刚履柔位。而下六三。则柔乘刚。是仍成一刚一柔之道。四爻与初应。亦孚于一阴一阳。故曰有与。言两情可与协。其用相与成也。爻辞称有终。释文称有与。明有与始有终。盖阳升阴降。原成背驰之情。而九四乃反以就下。遂得相与之利。阳刚原无终。而以有与得终。正如地山谦。以谦而有终。为克孚坤用。亦永贞之德耳。仍与彖辞贞大人吉相应。贞乃有终。刚能就柔。乃相与以有终。此以亨贞互成其德也。非贞无以亨。惟亨而能贞。乃永保其亨。是因之君子。必先自贞。有守始有与。有与始有终。亨者天道。贞者地道。人以地法天。故先贞后亨。此九四以志在下成其贞。即以有与有终。而免于吝与困。要以来徐徐之行。足以征之。来徐徐。则一切均本是以行。自无轻躁妄进之害。此守贞之道。必本于坤顺也。内健外顺。如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。皆君子应时保身之要。不可忽略看过。

九五。劓刖。困于赤犮。乃徐有说。利用祭祀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困九五爻辞也。原文赤绂。乃赤犮之误。与九二朱绂不同。朱绂指印绶。赤犮指除不祥之人或物。或曰绂当作韨蔽膝之物。见礼玉藻篇。然此兼义。其本义作赤犮。亦作捇拔。周官赤犮氏。主除不祥。又删除草木虫豸者。以其自死。有召致沴气疫病。为不祥之物。故袚除之。九五以上卦中爻。亦全卦正位。非同九二在下。可受上之爵赏。而有朱绂方来之占。九五主位。更无以印绶赐颁者。况天子服饰。即为印绶。亦无受困之理。故原本赤犮。后人以类似九二朱绂。遂作赤绂。赤朱一色。而朱为正名。如印绶则当仍称朱绂。不得易以赤也。九五兑之中爻。干之九五。下与九二同为刚。中以困之时。阳为阴揜。虽居正位不离于困。惟在上而近于极。得九四之承宣。困尚无害。且有解脱之望。此九五之得中。克秉刚健之道。以与柔周旋也。劓者去鼻。刷者去足。古五刑之属。皆以诛有罪者。九五居执法之地。有刑人之权。故以劓刖称。言其用可比于鼻足之刑。则以上初

皆柔。如人之鼻足不全也。而全卦中互家人睽。由下上孚于睽。睽亦称其人天且劓。则以两阴间其阳也。今九五亦以三阳被揜于三阴。体肢不全。而在上者去鼻。在下者去足。虽曰刑残以罪。亦有非罪而受刑。更有非刑而残体者。此爻辞不及刑罪。祇以鼻足之被戕。若受劓刖之罚。如眇能视。跛能履。但称眇跛。不称所以眇跛之由。以卦象限于所见而已。因困而有此残伤。且囚困而关于赤犮。是九五为欲挽其困。济其穷。却将凭此以用其道。如见残体之困。则思有以疗之。如见祓除之困。则思有以正之。皆九五刚中之德。欲行其志。以脱于困。而未免者则以志之不得。行之无成耳。残体固不易补。赤犮亦难见于功。此困穷之时所为。不容免强。则虽有位。仍无其势。虽得中。仍非其时。然而以位究有可为。以刚中究有所希冀。故曰徐有说。说字兼悦与脱二义。则兑为悦泽。其阙口又解脱之象。如缺口而放水。犹启关而释囚。是兑包有数用。九五因之。乃徐有悦泽或解脱之功。则以刚既揜于前。欲进不得急。与九四来徐徐之徐同义。言困之脱。必徐徐而后致之。穷愁之境。必缓缓而后去之。则以九五中直之行。立不易方。而阨于时。不得不徐图之事。缓则困脱。行徐则困解。而残体者终可无苦。祓除者终遂其愿。此亦刚中之道。持之以贞。乃致其亨也。亨以成礼。故利用祭祀。仍如九二之亨祀也。返本以报恩。培源以祈福。九五正位。仍以孝敬示天下。以祭祀契神明。是困终亨。赖乎人神合德。而祸福转移。皆在于尽礼。以致其敬天孝祖之行。此本亨以和礼之义。礼以保位之功。无论困否。所必由之。而困时尤为重要。故全卦于二五两爻提示焉。

象曰。劓刖。志未得也。乃徐有说。以中直也。利用祭祀。受福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以九五得位居尊。宜有所为。有所成。而辉耀当时。烜赫千古。而爻辞以劓刖形容其肢体且不全。是已不副其尊严之貌。而同刑余之人。何以为万民之望。天下所具瞻哉。故释文以其志未得。明其时之不宜。虽有其位而无其时。虽有其志而不得遂。是负其威仪之相。辱其尊严之位。亦困之所恒不免者。困于赤犮。辱于劓刖*。则为功而受过。为利而反害。形之不全。德亦不昭。固困时不易免者。然以其中位。终不同于常人。故曰乃徐有说。言终得解其困。悦其志。以中位而直其行。此刚健自强不已者也。且以利用祭祀。受神之福。则虽困亦无害。虽残于前。而全于后。虽伤于一体。而成其全身。虽困于袚除之物。而终得解脱之望。此由九五有中直之德。更以祀事。复受神祖之福。人神合契。何困之患哉。全卦以九五之困。为可解而受福。是正位之可贵。中行之可师。而励人以明德守位。尽礼诚神。以待时而回天。致命以遂志。仍不外贞以致亨。亨以解困之旨。故刑残不足畏。困穷不足忧。君子自有其保全之道也。九二九五以刚中得位。虽困终亨。乃困卦大用所在。读者识之。

上六。困于葛藟。于臲卼日。动悔有悔。征吉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困上六爻辞也。于臲卼日。日字误作曰。与大畜卦日。闲舆卫误曰相同。应为于臲卼日一句。后人以属下句不合。上六为全卦极位。兑之上爻。亦其主爻。而本坤之上六也。全卦初上皆柔。中六三爻亦柔。分揜三阳爻在中。故名困。而易言之。阴亦困也。以易卦六爻。周而复始。阴固揜阳。阳亦夹阴。故六爻皆有困字。特所困不同耳。如初困于株木。二困于酒食。三困于石。至上六困于葛藟。其困于物同。所困之物不同。初与三所困相似。木石之属。不情之物。二五困于酒食赤犮。乃行为之困。动作之事。上六葛藟。亦如初三之木石。而与三之蒺藜尤相近。盖皆为行止之阻。进退之难。不过六三困于石。而据于蒺藜。非本困也。乃自依据之。咎在己者多。上六则为葛藟。而困非由己之行。蒺藜多刺。易伤毁。如坎之寘于丛棘。葛藟为牵藤。易纠缠。如坎之系事徽纆。皆拘系之象。罣牵之情。不得自由进退也。以上六极当变。前之刚者变为柔。刺伤者变为缠缚。是以兑之用易坎。而险陷之害变为纠纷也。且葛藟不足伤人。徒以缠缚。不足害物。徒以牵连。是亦可见卦至上爻。虽困亦已大差。以其困易脱耳。无伤而易脱。则困之用且穷。是困之势。如强弩之末。明示其且解。虽困无大碍。第上六。兑之主爻。在全卦为极。而在上卦为主。故仍在困阨之中。有忧危之象。故曰于臲卼日。言所困之地。恰当艰危不安之时。臲卼者。不安之状。危殆也。险害在其下。纠纷在其身。故臲卼不安。所谓惶惑之情。困迫之境也。兑以悦泽为用。穷则反为忧危之态。而又困于物不得去。重其忧思。此上六居高而履危。迫于时而囿于物。有不能自解之情。故曰动悔。言动而有悔也。有悔者。以卦外多悔。既临多悔之事。自来易悔之思。二悔字。一指时位。一指心志。时位指外来之悔。心志生己身之悔。如悔其所为。而更悔其思也。与豫卦盱豫悔迟有悔义相近似。皆以己之悔心。与事之悔改相牵连。即若事不可悔。心亦无悔。今动于悔。而心有悔。是中悔外亦悔也。悔为补过之机。迁善之萌。是亦德之吉者。故曰征吉。盖因悔而动。则行卜吉。如人悔其前非。而别求其行于善。自协吉占。征字指行言。全卦皆以守为吉。故称贞吉。上六当变。故反为征吉。是利用其悔祸之心。而求其日新之德。则行无不吉矣。

象曰。困于葛藟。未当也。动悔有悔。吉行也。

孔子《宣圣讲义》

此申释爻辞之义也。以上六高而无位。更以柔居上。故曰未当。而成困于葛藟纠缠不已之象。动悔有悔。以事之当悔。且可悔。而心知悔。日能悔。故为吉。而利于行事之当悔者。必其前之失。可悔者。必其时尚可及。心自知悔者。觉悟其非。能悔者。克悔。改其所为也。人不易无过。过贵能悔。事不易无失。失贵可悔。故动于悔。而必有悔。且克实行。自无不吉矣。言行二字。指吉以行占。而行亦吉。则重在能行也。全卦彖辞有言不信。以不能行。上六变而能行。故占吉。

且与贞以致亨之义相应。兑主说言。而困之解。非言之功。必期于行。能行则困不困。而吉亦以行占葛藟之纠缠。不足以阻其必行之志。况悔其所为。而图改善之。则前之困亦自解矣。此上六以柔在上。得坤之终。孚永贞之吉。而合干元自强不息之道也。柔悔其揜刚之失。刚遂其中行之志。则刚柔相得。而困解矣。更何忧于臲卼哉。此爻辞微旨。重在动悔有悔耳。能自悔者。则虽过无害。故以吉终。坎陷不陷。兑泽永沛。则困成亨。此上六必变。奱则为井。而有旧德可食。往来井井。更何物之困哉。困之变乃为井。而坎之陷。乃升于上矣。

《宗主疏述》

一困以兑合坎。泽在水下。成有泽无水之象。故象辞称泽无水困。以水与泽睽离也。若以升卦木生地中之例。则为水在泽中。应不得谓为无水。而象辞无水者。以水性润下。即以卦上下言。兑上坎下。是水在泽之下也。泽因土以成潴水之用。若水在下。是非泽所得潴。水愈下流。泽亦愈涸。遂为无水之泽。如天旱池沼皆枯。原潴之水已不复存留。虽有泽。而失泽之用。此所以为困也。泽之用。于水为溉润之功。于物有运转之便。于中有水草鱼鳖植蓄之利。于外有流通平均蒸化之功。是皆以水为本。水而与泽乖离。将何以成其用哉。此困之名。以泽不得水成其功用耳。泽之于人。比于恩泽。若两露之沾沛。沟渠之灌溉。皆以生成之效。为其致用之道。比施政之所关。明德及于大众之所见。故德政之世。膏泽下于民。暴政之君。膏泽不及于众。皆以恩施为泽也。泽而无水。犹膏泽之不下。而民众无以生存。此则国之困。民人之所苦也。时困属诸天。国困属诸人。困卦期言之。下坎不以水成泽之用。而以险陷减泽之功。是上不得与下合志。而内不得与外同情。上下相疑。中外相忌。困之为困。乃以时成。若救其偏。补其敝。必反其道。而易其行。则反困为井。井则水得蓄。而用可永。虽非泽之大。而有巽之顺。坎反在上。以宏其润物之功。而达其生成之德。此井之继困。足以行困之时。即由卦言。困与节同体。坎上而兑下。则反困为节。节亦可以济困之穷。如人困穷。果节约。自苦自俭。则不为困所害。故节困之用。相反相成。而善用困者。必取法于节。不节若。则嗟若。节则有余。困而节。则不终困。水用既显。险陷失时。则困之道。易为不困矣。泽上水盈。其用必丰。尚何困哉。斯不过易其上下而已。如损与益之例也。困彖辞称亨贞大人吉无咎。而释文曰。困而不失其所亨。其惟君子乎。此义夫子已详。大人君子以德言则同。以位言则别。亨而贞。非君子不能。以在困时。尤非君子不能也。盖亨者得志之时。易生骄心。若不骄而自戒慎。不失其守。岂常人所能。此达时之不易贞也。若当困阨之际。贫贱所迫。易生恶心。若不志不恶。而洁身自好。不失其分。岂常人所能。此穷时之不易贞也。今困亨贞三字相连。是兼穷达之时。而赅升沉之际。果以道言。则为困穷。若以时言。则当亨达。此在乱世而得志者。危邦而居高位者。虽困而亨。然亨则亨。而不失其贞。为以时之亨。而道之困。亨亦困也。故亨不得久。而必志于贞。所谓困而不失其亨者。亦即困而不失其贞也。亨贞本末也。贞本而亨末。能贞方固其本。贞固也。干传曰。贞固足以干事。此四德之本。如木之根。室之础也。故困之亨不足为贵。困之亨而贞。则贵。困之贞则尤贵。达之亨不奇。困之亨为奇。困之亨而贞则尤奇。以困原不可亨。而不易贞。不可者。时可之。不是者。人易之。此惟君子能及焉。盖困之贞。即夫子所谓固穷。夫子以子路问君子亦有穷乎。特告之曰。君子固穷。即明示困贞之义也。困即穷。贞即固。固穷者。贞以处困之谓也。后人释此句。多未得夫子之旨。不知原本困彖辞困亨贞之言。困字指卦。亦指境遇。亨贞则分指时宜。与所行之道。时宜者外也。所行之道内也。依乎时宜。则亨或否。依乎人道。则以贞为本。此困之无论何时皆贵贞。亦即困穷君子所行也。惟能贞固。始能免于困穷。而不失其亨。若失贞固。则困亦害。亨亦害。故困可亨。而不可亨。必以贞而亨。方善用困。此君子固穷。不为穷所累。且以成其德也。若小人不知贞固之义。徒恨困穷之来。遂不免为时所移。为境所迫。而自滥其行。趋于下流。不可复救。故曰小人穷斯滥矣。滥字与固字恰相反。固则有守不易。滥则随波逐流。无所底止。言如水泛滥。流下忘返也。何以比水之泛滥。则因困卦坎水在下。脱泽之堤防。而下流不已也。故夫子之语。全本困卦之用。非偶答弟子之问为护其穷也。穷何患哉。困卦为困穷之时。各爻均有所困。即示在困穷之日。无论何人。均不免于困阨。在位者固困。在野者尤困。为财者固困。为食者亦困。己与固困。家人亲友亦无不困。行动固困。株守养晦亦无不困。此困之为亨。言天下同困也。通于一切无不感其困。则困安能独亨哉。故君子惟有致命遂志。以困待困。先自困。而后不深觉困之苦。身入困。而后可希望困之解。故初六之困以臀。即明示身已困。而面向外。则虽在困中。尚有出困之日。株木之困。幽谷之困。皆先自困。而后求其渐脱于困。初爻无位。原为尤困之地。是以系于株木。入于幽谷。明其实处困地也。然卦自外上。由初以进。则在困地者。终望脱而向上向外。此初爻之困。为困之始也。然困卦类无不困。初志固在出困。而所进仍不离于困。且在下固困。升于上亦困。在位固困。进于前亦困。其困虽殊。其被困则一。此卦之以固名也。不过进于九二刚中之德。如在内之主。有受时王爵禄之象。故有朱绂方来之辞。然其为困。亦不以位而免。可见困之所为。在位在野。皆同感焉。不过所困之境有别。而处困之情有殊。困而无困。惟有君子因贞以求亨。故先自困。而不希其免。不以苟免。而更增其困。是君子不以困自穷。明困之属于身外。则不干其中心。明困之属于一时。则不动其内守。此知困而困。终不困也。学者要于此义深思之。泽水困正合现时之象。泽无水困。而内为坎险。岂能免于困。所幸者刚中之德。虽被揜而能守。守则不失其贞。贞固则可亨于一时。此困亨贞。彖辞已明其教。与人道所先。人道以贞为本。方孚于天之亨。而困卦内互风火家人。二女同居。相猜相妒。终成睽违。睽反为革。故困后交井。则井井然稍定。势如坐井观天。不得其真。井亦如坎陷。则阱也。陷阱之灾不易出。而后为革则变易。至鼎则更新。革鼎之间。一故一新。易数如是。天数亦然。火泽为睽。泽火成革。泽水为困。泽风大过。泽地为萃。地水火风四大交遽。今由地水起。将终于火风。火风之合为鼎。此其时也。而泽与之终始不离。则兑也。故兑泽之用。为牵引之介。今泽无水。是泽用已穷。兑道不复。兑下以火。更何用哉。此必革也。

《宗主疏述》

二困卦各爻。均以困穷为当前境遇。君子则由困而至于亨。即心无困亨之异。自无困亨之境。fo所谓色不异空。苦不异乐者也。惟无苦乐之异情。自无困亨之异境。困即是亨。亨即是困。虽物我相纠纷。而情志无二致。益困益亨。益苦益乐。君子视为一也。得失不存于中。利害不涉于己。则何困何不困。又何亨何非亨哉。故君子惟自致其命。遂其志。不问境之为困为亨。乃能于困中得亨。而亨亦与困同化。此困卦困亨二字相连也。不过君子能同困亨而齐苦乐。小人则不逮焉。是由一般人言。困自困。亨自亨。不可强之作达观。如庄氏之齐物。fo氏之空观。此儒家兼出世世间法。有上下圣凡之别也。就人情言。所谓困与亨者。皆以生活必需为始。生之裕者为亨。穷则困矣。故困亨必自酒食始。全易除养生以颐。求食以噬嗑外。而最关生存需要者。在平日则为需。在穷时则为困。困与需乃恰相反。需者人人皆得所需。困者人人皆失所欲。故需卦彖辞。即明言义不困穷。而需与困。又皆以饮食为重。需为得食之日。困则不得食之时。故需象曰。君子以饮食宴乐。而九五爻辞曰。需于酒食。贞吉。困之九二。则曰困于酒食。皆以酒食为言。吾需时得酒食之需。而困时感酒食之乏。皆以卦之坎为取用之本。坎在干上即需。坎在兑下即困。坎为生之源。在上得其功用。故成需。在下失其滋源。故成困。而坎之中阳。乃功用之所存。滋源之所在。故需以九五称需于酒食。困以九二称困于酒食。九二九五。皆坎中爻。亦坎主位。实为一爻。在外则属九五。在内则属九二耳。需以坎上干下。云上于天。如云雨之润物。故能应人物之需。困以坎下兑上。成泽无水。如江河枯竭。不足以溉灌。而人物失其生育。故成人物之困。需为时之宜。因亦时之困。而皆自饮食始。小民所需者饮食。所困者亦饮食。故需九五困九二。皆以酒食称。此易示人道常经。生民要计。不能概责为君子外物而先其守。无求而乐其道也。故困穷之日。惟君子能亨。而需给之时。则凡人皆得所欲。此需为不困穷。亦犹治平之世。丰足之时。人人皆安生乐业。更何困穷之感。故困者凡民之困。惟君子以困而亨。民不得所生。物不得其养。则虽如何言说。亦无以解其困。故曰有言不信。尚口乃穷。口不得食。虽甘言不足以疗其饥。生不得养。虽利舌不足以舒其苦。此坎之润物无功。而兑之说言何用。君子惟有守贞以自持。致命遂志。以听天待时而已。固辞多与坎卦同。以下为坎也。如坎初六入于坎窞。与堪初六入于幽谷同意。坎上六系于徽纆。寘于丛棘。与困初六各爻困于木。困于石。据于蒺藜。困于葛藟同意。皆以身被困阻。行止不自由也。坎为陷。如陷穽。困亦同幽囚之象。则坎以一阳陷两阴中。而困亦以三阳揜于三阴中。始末皆阴。则阳下失所本。外失所出。前后均阻。进退俱艰。故又如大过首末弱也。然大过中四阳连结。尚有不可抗之势。而困之阳散错。均被困而莫逃。惟幸二五正位为阳。得刚中之德。有自守之资。故君子因之以反困为亨。困于时。不困于人。困于物。不困于心。则虽困仍自成其德。达其道。而圣人恒藉困以为其进业乐道之基。盖不困不能自淬砺。不困不能图振拔也。愈困愈勉。愈穷愈坚。此德业反因困而日新。为穷而日大。正如颜子陋巷不以为忧。

且以为乐。原思糟糠。不以为苦。反以为安。此困之亨。异夫常人者也。困不可久。困道将穷。天以氷雪困诸生物。不久则为春。可见穷必变。变必通。困之极必亨。此常人之情。君子则无困亨异。视困亦亨。故不知困之苦。然人情则以困为苦。故望其速解。困至九五。已有解脱之望。爻辞所谓乃徐有说。即言徐徐有解脱也。说亦作言说讲。以有言即俗所谓有信。如消息之意。以有好消息。即有解困之信。信者如邮传书。如花信风。必以期至。故不得速。此徐有二字。明其必至期。始有信息也。阳之息。即阴之消。消息盈虚。循环终始。故困之消。即解困也。因阳被揜而成困。若阳息。则脱所揜而困解。上六一阴。消而为阳。初六亦为阳之复。则成天泽履。阳刚得伸。志意以定。此阳之息。即困之解。若兑易以震。则阳得势。而为雷水解。以震之阳自坎中出。水中一阳。升于天空。遂成雷雨之象。万物甲坼。蛰虫出户。是解之时用。即困之消。困以坎在兑下。兑不能升扬。而散于天空。故为困。若震则以一阳下起。勃然而上。二阴退避。反以成阳飞腾之志。此雷水解。水火既济在中亘。助其生化之用也。困之九五。得全卦正位。自五反初亦成震。故有解脱之机。释文所谓中直也。中者正位。直者直上。居正位而直上空中。则泽沛天下。如雷雨之润物。阳德之生成。无不至也。然必以徐徐而后有之。谓非本象。必待其变耳。且变者神功。非人力所逮。故成其变。致于解。必利用祭祀之受神福。时之周流。道之终始。惟神宰之。天以神灵。气以神行。数以神明。故穷则变。变则通。皆神之功。无神则穷亦不变。变亦不通。且不知其所底。更何望乎时中。故中者。极也。神也。如悬物于至中。则不偏于何方。永古回环。无往不复。此神之用。莫之为而为。莫之致而至。虽不见有何迹。而终古如一辙。虽未见有何形。而天下无不从。故归于神。名曰道。困之不终困。穷之不终穷。皆道所为。神所主。故时至而困。时至而解。虽欲速之。亦无其力。虽欲罢之。亦无其方。此中直之效。仍必以徐解为其信约也。


道家经典

声明: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,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,或有版权异议的,请联系管理员,我们会立即处理,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通知我们(管理员邮箱:15053971836@139.com)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,谢谢!

推荐文章
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,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(04)在线学习
2023-09-19
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,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(04)在线学习
性命圭旨42.坐禅图修炼详解
2023-09-20
性命圭旨42.坐禅图修炼详解
怎样才能“气沉丹田,声贯于顶”
2023-09-16
怎样才能“气沉丹田,声贯于顶”
许真君宝诰(注解)
2023-09-18
许真君宝诰(注解)
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,憧憧往来,朋从尔思(11)在线学习
2023-09-19
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,憧憧往来,朋从尔思(11)在线学习
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,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(17)在线学习
2023-09-19
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,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(17)在线学习
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
2023-09-20
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
太平经的“天医”“神药”“天父地母”说
2023-09-18
太平经的“天医”“神药”“天父地母”说
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
2023-09-19
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
易经证释离卦详解
2023-09-19
易经证释离卦详解